|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機器換人”助力中國制造智能化漸行漸近 |
發布時間:2017/6/28 13:04:17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全球大環境下,"制造業必須走向智能制造"已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共識。德國在推進"工業4.0"計劃,美國在推廣"工業互聯網"概念,我國也適時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規劃,努力拉動傳統制造往智能制造方向升級,全面提高制造業生產品質。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雖已成為了"制造大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第一,但是制造業整體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是我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而建設智能工廠又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從2015年到2017年,工信部共支持了500余項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并將110個項目劃定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這其中就包括海爾集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OSMO智能工廠操作系統。
智能工廠的建設和推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企業獲取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的必然。我們相信,未來的智能工廠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驚喜。
如果不是實地觀看,記者幾乎不敢想象,在占地8.7萬平米的工廠中,實際的員工只有不到400人。
這是記者近日走訪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中德工業園的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所看到的場景,該廠已經是海爾迄今為止的第八家互聯工廠了。
工廠為何“空無一人”?
偌大的空間、寬敞的環境、機器電子化作業,在記者參觀的兩個小時內,幾乎看不到有工廠員工作業。
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質量部部長劉曉波介紹,目前工廠中的工人多半負責監督、檢查環節是否出現問題,工廠已基本實現“智能化”。
除了工人數量少之外,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負責人楊偉欣還介紹,工廠在建立之前,先利用3D仿真技術排除了169個干預項。正是憑借著先優化工藝后再建工廠這一點,該廠建成后至今運行9個月,一臺設備也沒有移動過。
“目前工廠主要生產磁懸浮離心機等多種中央空調產品,劉曉波告訴記者,偌大的工廠中,記者很難看到行走在工廠的人,相反機械臂機器人卻很多。
一輛滿載裝備的運載車在廠區駛過,記者靠近小車,運載車立刻停下并閃起了紅燈,記者隨之退后,運載車旋即“恢復”路線,繼續朝生產線移動。
智能工廠的建造成本顯然不菲。楊偉欣介紹說,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2016年1月開始建設,總投資達5億元。在過去五年,廠區的產能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今年預計增長70%,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就能收回成本。
“私人定制”如何實現?
記者走訪海爾智能工廠后發現,海爾的創新更多來自于對消費者感受的重視,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交互對接,一方面通過智慧家居提升用戶體驗。
當談及智能工廠與傳統工廠的不同,海爾公司Cosmoplat運營總監汪洪濤表示:過去是庫存的工廠,而未來的工廠將成為用戶的工廠。
在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的展示廳,工作人員用手指輕觸屏幕,為記者演示了實現客戶“私人定制”的過程,用戶定制有11個選擇項,其中包括制冷量、容量等信息,用戶選擇完畢并點擊確認后,就會生成一個訂單號。用戶訂購完商品后還可以隨時遠程視頻觀看自己所定產品的訂閱情況。
“一加一的力量總是大于二,企業想要拿到訂單,就需要從客戶的角度出發,首要解決用戶的痛點問題,才是未來的新潮流。”汪洪濤介紹。
中小企業需轉變思維
不同于電子產品等高耗品,家用電器已經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親朋好友”。家電雖一直在更新換代,但由于產品缺乏創造性,“一用到底”成了大眾的購買原則。
對此汪洪濤認為,對比其他發展國家,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他們的技術優勢相對優于我國。因此,我國家電企業亟待提升自動化水平,以適應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
汪洪濤認為,中國制造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一直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標準不統一、方向不清晰、手段和模式混亂無序”等表現突出。
早在2015年,我國就出臺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國家已經明確了中國智能制造的五大標準,即‘開放、互聯、柔性、智能和可視’,這為中國企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提供了指南和落地標準。因此我們認為,搭建一個集成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平臺,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體驗,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汪洪濤說。
“各國的主打方向不同,美國互聯網、軟件做的很厲害,德國技術應用做的很厲害,但是中國擁有廣闊的應用市場。”汪洪濤認為,只有將平臺的上下游打通,才能能夠更好地帶動企業升級改造。
向智能制造轉型:和而不同
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期,大部分企業處于研發階段,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于10%,60%的企業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于10%。廣大中小企業智能制造程度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級成本抑制了企業需求。
近年來,隨著各家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加深,企業紛紛致力于打造智能工廠、深耕機器人領域,企圖從智能制造入手,爭做行業的領頭羊。
美的集團已收購了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國庫卡集團,欲在一般工業領域實現生產自動化,并劍指未來的家用機器人市場。據悉,美的在智能制造領域累計投入10億元人民幣,機器人數量已達562臺,節省人工2.2萬。
一方面,機器為人工省力,另一方面,缺乏勞動力的地區也可以借力“機器”實現高效的生產運營。
占據地緣優勢的廣東東莞也使出了渾身解數。第一家民營“無人工廠”已在東莞開始投入建設,這標志著當地“機器換人”戰略進入新階段。建設該工廠的東莞松山湖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手機系列連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術企業。
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任項生介紹,以前人工操作數控機床的產品加工,經常容易出現安全問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也比較差。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機器正在逐漸幫助人工“省力”。由于存在著諸多個人主觀因素,人工生產在實現產品標準化方面并無優勢,也不再是企業的“首選”。任項生介紹,公司已下決心成立智能無人工廠,用硬件機械手來取代人工,再建立一個高度智能化的軟件控制系統,進行網絡遠程操控。“這些都將大幅度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任項生說。
“隨著一些地區勞動力短缺現象日益嚴重,機器人的需求將逐漸增加,這也將倒逼機器人科研技術實現更多突破并更加國產化。”深圳眾為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悅偉認為。
“隨著機器換人的步步推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將迅速發展,中國智造的時代即將來臨。”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胡聞認為。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黃陽華博士認為,隨著“機器換人”等戰略的推進實施,我國機器人市場將迅速發展至萬億數量級,“蛋糕做大”的同時將會刺激更多市場主體進入這一行業。 |
|